
——記湖北第七批援藏干部黃君
黃君(前右一)在參加廣電三下鄉活動現場
黃君(圖中右二)在下鄉調研途中
新華社武漢6月23日電(記者李偉)在西藏山南市廣電局見到黃君時,一臉的“高原紅”讓我們以為他就是西藏漢子。不料,他張口地道的湖北話,才發現他原來是湖北人。
2013年7月初,黃君從湖北省廣電局參加了援藏工作,任山南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年來,他克服遠離故土、高寒缺氧等困難,積極融入當地干部群眾,成為一名優秀的援藏干部。
采訪期間,記者了解到,在藏工作沒多久,一次調研途中黃君突發面神經炎俗稱“面癱”,嚇壞了領導和同事們。然而,經過赴內地短暫治療尚未痊愈的情況下,他毅然重返崗位,邊工作、邊治療。頑強的工作作風,當地干部群眾稱贊他為“面癱局長”。
“來了西藏,就不要留下遺憾!”黃君坦言,在西藏地區做好廣電工作,尤為需要學習。三年里,通過不斷學習,才逐步加深對西藏工作特殊性和藏族群眾歷史貢獻的理解,為山南廣電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年來,黃君筆耕不輟,先后在自治區黨委主辦的《新西藏》等刊物上,發表《進藏初感》《全方位立體式推介山南文化旅游品牌》《援藏周年記》《雪域天使——記湖南援藏醫師成鋼》《扎根高原奉獻青春——關于“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思考》《讓“三嚴三實”在援藏工作中閃光》《援藏感懷》等7篇調研體會文章。
“援藏干部就像一顆顆螺絲釘,連接著全國人民對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的關愛。”黃君正是如此踐行。他把內地的先進理念、好的經驗作法和優良的作風帶到了西藏來。規范日常管理有序,組織制定《山南地區廣播影視行政審批、行政服務指南》,促進機關高效運轉;部署衛星電視專項整治有力,連年獲得自治區表彰;系統援藏成績突出,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搭建帶不走的技術平臺。
在黃君的協調下,湖北一批切合實際的廣電援藏項目,有力提高了當地廣播電視節目質量和輿論引導水平,有效擴寬了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和范圍,進一步豐富了廣大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
記者在山南乃東區、瓊結縣、加查縣、曲松縣等農牧地區看到,農牧民都看上了信號穩定的電視節目。據介紹,三年來,黃君共協調援藏項目資金350萬元,其中地區廣電項目資金230萬元。調頻臺升級改造項目(60萬元),淘汰陳舊設備,消除隱患,有力保障了廣播電視播出安全;虛擬演播室項目(70萬元),結束了山南臺演播室功能單一、條件簡陋的歷史,有效提高了廣播電視制播能力。此外,農家書屋建設、圖書館資料擴充等項目,有力提升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援藏更重要的為當地培育人才、留下長久發展的基因,三年來,黃君先后多次組織協調較大規模的業務培訓活動,地區及各縣廣播電視臺業務骨干80余人次參加。20余名西藏學員還實地考察了湖北廣播電視臺及部分市、縣廣電臺、有線網絡機構。
黃君作為一名廣電人,宣傳的主業讓他在西藏沒有閑著,他既作為一名援藏干部,也作為宣傳幕后策劃人。在他看來,援藏干部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放棄內地舒適的工作生活條件,來到高寒缺氧的西藏,這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
經黃君的協調,來自各中央媒體、湖北各報臺媒體紛紛赴藏采訪,宣傳了山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也宣傳一批敬業可愛的援藏干部。
“援藏是艱辛的,更是美好的,它不僅是一種精神的鍛煉,更是一種黨性的錘煉;不僅是一段彌足珍貴的工作經歷,更是一筆終身難忘的寶貴財富。”黃君在日志里這樣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