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瓊結縣醫院,醫生們正在視頻連線襄陽醫療專家進行診斷指導(新華社記者李偉攝影)
新華網武漢6月25日電(記者李偉)瓊結,藏語意為“房角懸起多層”。瓊結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岸,是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河谷農區縣。22年來,襄陽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援藏工作,在人、財、物等各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為龍頭,以資金、物資援藏為重點,以項目、科技援藏為載體,尤其是逐步探索出了“智力援藏”的新路徑,形成了以穩定、發展為目標的援藏工作新格局。
在瓊結縣西藏天苗瑪卡種植基地,當地農民可獲得四份收益(新華社記者李偉攝影)
2013年7月,襄陽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帶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離開漢江之濱奔赴雪域高原,投身援藏事業。襄陽的援藏成績有著堅實的數據支撐: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比2012年增長46%;財政收入比2012年增長101.5%。榮獲山南地區2015年度綜合考評第二名。
據援藏干部、瓊結縣副縣長劉超介紹,襄陽援藏工作隊進藏之后,結合瓊結縣情實際,在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論證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前六批援藏工作經驗,科學制定了“2345”援藏工作思路(堅持援藏工作向基層傾斜、農牧區傾斜,注重當前與長遠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硬件與軟件相結合,充分發揮項目援藏、資金援藏、人才援藏、理念援藏作用,共建項目興縣、旅游富民、民生改善、平安和諧、基層基礎五大工程)。
在瓊結縣西藏天苗瑪卡種植基地,當地農民可獲得四份收益,一是土地流轉收益,二是打工收益,三是收集牛羊糞賣給基地做有機肥的收益,四是種植基地提供的瑪卡種苗,基地回收果實的收益。
白那村村民普布卓瑪每天早上都會和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樣,準時來到西藏天苗瑪卡種植基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原來,襄陽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引來了襄陽的一家企業,在當地投資建立了西藏天苗生物科技公司,進行山南的瑪卡種植和深加工項目。
農牧民出身的普布卓瑪,將家里的兩畝土地流轉給基地,并成為了基地的一名除草工,她告訴記者:“除了獲得每畝1300元土地租金外,還可以獲得90元一天打工收入,比過去在家種田高出了許多。”
據基地負責人翁愛國介紹,2015年,該種植基地生產瑪咖原果50噸,帶動當地農牧民100多人實現就業,實現勞務收入120萬元,基地所在的白那村實現土地流轉收入52萬元。
產業強基,更需織密民生事業網,尤其發揮智力援藏的作用,徹底改變當地的貧困。來自湖北文理學院的“格桑花”志愿服務團隊,每年從湖北文理學院選派優秀學生赴瓊結支教,同時探索襄陽—瓊結校際共建模式,襄城區1所初中、2所小學與瓊結縣中學和2所小學定期互派教師進行交流,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100%,特別是瓊結縣榮獲地區2015年度教育教學質量先進縣第一名。
在瓊結中學,參與支教的大學生支教團隊隊長吳順喜告訴記者,參加了兩次援藏志愿教學,愛上了雪域高原,今年大四畢業的他,選擇報考了當地的選調生,以后更好、更深入的參加援藏。
此外,發揮襄陽醫療援藏團隊作用,先后從襄陽選派16名醫療技術人才開展醫療援藏、實施重大手術65臺,同時依托襄陽第一人民醫院資源優勢,投資35萬元建立襄陽—瓊結遠程診療服務系統,運用互聯網+醫療現代化手段,填補了大病診斷不出縣的歷史空白。投入援藏資金280萬元建設11個村級衛生室,實現了規范村級衛生室全覆蓋。
投資150萬元的廣播電視網絡改造工程順利建成,文化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基礎設施建成使用,農家書屋、寺廟書屋等文化陣地實現全覆蓋,“吐蕃故都•文化瓊結”書籍和“中國瓊結•達娃卓瑪”歌碟對外發行,“久河卓舞”榮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等獎、自編小品《夫妻變奏曲》榮獲自治區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為加大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力度,進一步拓寬民族文化交流渠道,組織民間藝術團赴襄陽南漳、宜城、保康、谷城、襄城五縣(市、區)和湖北文理學院進行文藝演出,鼓勵藝術團赴香港、臺灣、四川、北京等地進行文化交流,通過將西藏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既加深了民族間的互相理解、互信信任,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年的援藏工作,我們經受住了政治上的考驗,經受住了新崗位的考驗,經受住了離鄉思親的考驗,也經受住了艱苦環境的考驗。雖然付出了許多,但磨練了意志、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受益匪淺。”援藏干部劉超說,將扎實做好援藏各項收尾工作,圓滿完成援藏各項工作任務,做到有志而來,有為而歸,向家鄉和瓊結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