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武漢市統計局聯合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發布數據,“十二五”時期,武漢經濟總量每年上一個千億元臺階,邁上萬億臺階,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位次逐步前移,城市競爭力顯著提升。
地區生產總值(GDP)提高到第3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2.2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GDP相繼超過杭州、青島和成都,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
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提高到第3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3.5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相繼超過南京、成都、沈陽、青島、大連、杭州和寧波,由“十一五”末的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提高到第3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2.2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絕對額相繼超過沈陽、大連、杭州和寧波(成都、青島、濟南不公布絕對額),由“十一五”末的第7位上升到第3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提高到第1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2.5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相繼超過成都、沈陽和大連,由“十一五”末的第4位上升到第1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提高到第2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2.1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深圳,“十一五”末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
實際利用外資提高到第2位。“十二五”時期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2.1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實際利用外資相繼超過廣州、沈陽、深圳、大連和杭州,由“十一五”末的第7位上升到第2位。
另據楚天都市報報道:
武漢去年GDP達10905億元
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三 增速8.8%排第四
楚天都市報訊 昨日,武漢市統計局聯合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發布,去年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10905.6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三;從增速看,武漢增長8.8%,排第四位。
武漢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應小莉介紹,去年,武漢市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是2010年以來占比最高年份,其中,金融、營利性服務業比重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102.2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已超過深圳,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2位。
據統計,去年武漢通訊器材類消費增長84%,在所有商品類別中增幅最高。武漢市統計局貿經處調研員帥國豪稱,市民智能手機更新比過去更快,且價格相對偏貴,有的機型甚至超過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價格。
去年,網絡零售額持續快速增長,全年限額以上批零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204.5億元,增長77.5%。帥國豪介紹,雖然總量還不大,但去年武漢市已有7家電商企業零售額過億元,包括武漢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湖北良品鋪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武漢蘇寧云商銷售有限公司等。
去年,武漢市降能耗、降商品房庫存成效明顯。應小莉稱,去年武漢市萬億GDP的能耗下降了5.95%,高耗能企業去年產值有所下降。去年武漢市商品房待售面積626.15萬平方米,下降18.6%。
記者另外獲悉,去年武漢市常住人口達到1060.77萬人,比上年增加26.97萬人。
另據楚天金報報道:
武漢2015經濟年報出爐:GDP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三名
新房庫存降兩成 市民最愛換手機
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劉曉杰 通訊員蔣于 祝友勝
波譎云詭的2015年,武漢經濟交出不俗的答卷。昨日,記者從武漢市統計局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據初步核算,去年武漢GDP實現10905.6億元,同比增長8.8%,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增速排第3名;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傳統商業重鎮,去年武漢網上零售額增長77.5%,有7家企業網售金額超過1億元。
物價基本不動 手機換得最勤
據介紹,2015年,江城百姓生活成本變化不算大。“武漢物價表現溫和。”武漢市統計局副巡視員應小莉告訴記者,去年武漢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1.4%,創近5年來新低,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七漲一降”。抽煙和喝酒正變得越來越不便宜。去年煙酒價格上漲3.5%,位列八大類生活商品之首;其次是醫療保健、食品、文化教育、房屋、交通和通信等產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則下降0.7%。
值得一提的是,“換手機”成了武漢人最愛做的事。武漢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5000億元大關,通信器材類銷售增長達84.0%。據介紹,主要原因是“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
樓市一騎絕塵 網店生意火爆
江城樓市的火爆,格外惹眼。
統計顯示,去年武漢房地產開發投資2581.79億元,增長9.7%。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2627.19萬平方米,增長15.6%。另一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積626.15萬平方米,下降19%。
對此,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武漢樓市表現可謂是“一騎絕塵”,商品住宅成交套數和面積均位居全國第一,“‘去庫存’能力明顯加強。”
作為傳統的商業重鎮,武漢人越來越會在網上做生意。
據應小莉介紹,武漢網上零售額增長77.5%,共有7家企業的網絡零售額超過億元,其中包括良品鋪子、良之隆、貓人和武商四家本土品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