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訊(省兩會采訪報道組記者 陳思炎、熊傳東、賈冰、劉思宇、許靜嫻)荊州成為國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等三大戰略垂青的城市。如何乘勢而上提升、加速、推進“壯腰工程”,抓住機遇加快荊州的大發展,成為荊州經濟發展的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為此,1月30日上午,在政協湖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分組討論時,民盟湖北省委提出我省提升、加速、推進“壯腰工程”的建議。
據民盟湖北省調研,2011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荊州召開現場會布置實施“壯腰工程”,打造湖北長江經濟帶“鋼腰”。當年荊州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第二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突破1000億元,2013年農產品深加工產值突破1000億元,到2014年招商引資規模突破1000億元。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比2011年翻了1番多,交出了一份經濟發展“高于全國,好于全省”增長目標的成績單。經過近4年的“壯腰工程”,漢宜高鐵通車、江南高速公路通車、荊松一級公路通車,洪監高速、蒙華鐵路等相繼開工;荊江航道建設已完成總投資70%,荊州機場遷建工程通過國家立項,荊州的立體交通格局正在形成。荊州經濟的最大短板是工業,其改變也非常明顯,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2家,比2011年增長45.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1.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13.47%;億元以上在建項目581項,比2011年增長226.40%。生態文化旅游方面,2014年接待游客2200人次,收入137億元,與2011年比分別增長82.57%和96.2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壯腰工程”帶來了荊州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
“長江中游城市群”31個副地級以上城市,構成了“中三角”經濟發展的全部場景。在這幅場景中,荊州的經濟發展差距可以說仍然巨大。通過對31個城市2014年資源性指標、生產性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性指標和城市化指標的規整進行綜合評價,荊州綜合得分僅59分,排在第13位。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同類城市中,荊州的綜合排名排在襄陽、株洲、湘潭、衡陽、上饒、孝感之后,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同類城市中,荊州的綜合排名排在岳陽、常德之后,在湘鄂贛三省長江沿岸同類城市中,荊州的綜合排名排在宜昌、岳陽之后,與九江、黃石不差上下,為同一方陣。從荊州資源性指標及與資源直接相關的生產性指標看,荊州的各項排名均在十二名以后,綜合性排名落后到十三名,主要在生產性指標、基礎設施性指標和城市化指標等發展性指標的落后上。荊州的GDP指標、市域及主城區GDP均落后到了14位,分別落后宜昌、常德10位,絕對量分別落后宜昌、常德1647.7億元和773.2億元,而荊州的工業增加值則排到了16位,這充分說明荊州工業壯腰的差距還在加大。荊州的城市化率更低,排到了19位,不但遠低于鄂州、襄陽、黃石、宜昌等城市,甚至低于荊門、岳陽、孝感等周邊傳統農業大市3個百分點以上。荊州的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是慘不忍睹,機場建設排到了22位,鐵路交通排名到了28位。這些硬指標的過低,導致了荊州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過低,與發展較好的同類城市宜昌比差了9位,與襄陽比差了8位,與常德、岳陽比,分別差了3位和4位,但與排名稍后的黃石、九江、宜春、益陽等城市比,差距僅在1至2分之間,可以說又追兵甚眾。這些表明,荊州的經濟發展差距仍在加大。
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及“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立體交通進行了明確的規劃,但規劃中對沿岸重要口岸城市荊州的定位是缺失的。如將荊州與緊鄰的宜昌、岳陽相比,荊州的定位是模糊的,在其大交通建設長期欠賬、掛賬的境況下,對其明確的交通項目的規模、數量、排序依然落后于沿江各市。這種陣勢說明,頂層設計中戰略謀劃者及決策者矮化荊州、對荊州經濟發展的“行政路徑鎖定”在新的發展條件下某種程度仍然存在。在長江經濟帶中,至少對荊州“交通壯腰”的體現是不夠充分的。
“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對荊州的“交通壯腰”、“產業壯腰”體現仍然是欠缺。交通項目荊州僅一條蒙華普鐵,規劃提及的沿江高鐵、二廣軸線高鐵干線未予明確。產業集群項目布局荊州新興產業僅一個頁巖氣開采的新能源產業,其它均為傳統產業、農副產業,產業的質態較低。實際上,規劃中提及的沿江高鐵、二廣軸線高鐵、煤炭交易中心、長江中游原油儲備基地、跨區域輸電通道、重點城市防洪工程等項目,荊州都是非常需要的,但文本中一律以進一步研究落實一言蔽之。這些足以說明,荊州在“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中的位置也很尷尬。
從國家批準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中,處在兩湖平原“天元”位置、荊江流域中點的荊州,“交通壯腰”僅一條國家普鐵、一條地方普鐵,比洞庭湖區的岳陽、常德明顯少許多,也比不過益陽,人家可是在已經擁有的南北、東西兩條鐵路線上進行升級改造。其它的方面,如產業集群布局等,荊州的內容還算充實,但到目前為止,湖北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專門的協調機制都沒有,向國家為荊州爭取落實這些項目的成效也不很明顯。這種情況表明,在落實國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上,荊州“壯腰工程”的支撐也是相當缺乏的。
民盟湖北省委建議:
(一)在戰略定位上升級“壯腰工程”。
為解決荊州經濟發展“定位不高”的問題,根據黨中央“四個全面”的總體戰略布局,把荊州的經濟發展放在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新棋局中,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兩湖平原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明確定位,與我省“一主兩副”“兩圈兩帶”格局相對接,全面推進文化荊州、工業荊州、智慧荊州、生態荊州、小康荊州建設,把荊州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區域綜合立體交通中心、區域能源儲備供給中心、區域現代高端制造業及高新科技農業發展中心。
文化是荊州最富集的優質經濟發展資源。將荊州列入國、省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點城市,叫響“東方雅典,楚都荊州”文化品牌,理應成為國、省加速荊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要充分發揚光大荊州100多年的工商業及口岸經濟傳統,將其納入新型工業化建設重點,振興紡織服裝、精細化工、白色家電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船舶、石油、電子裝備及機電設備等高端制造業,推進科技農業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依靠科技、知識、人才、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城市發展。充分利用以物聯網、云計算、4G網絡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度整合城鄉核心系統,并將“智能制造”“智慧生活”等“互聯網+”行動計劃納入實施重點,加強“智慧城市”建設,開創荊州“智慧發展”新模式。
以“美麗古城、靈動水城”為目標,啟動“海綿城市,生態荊州”建設。實施荊州城區水系明渠連通工程,恢復城區水系通航、旅游功能。把荊州納入生態發展示范區建設,將江北洪湖、長湖、三湖、白鷺湖與江南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水系納入國家流域治理重點,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把荊州建成自然風光秀美的生態經濟區。
一是與漢長昌三個長江中游核心城市相呼應,啟動荊州主城區“雙臨江”發展工程。定位荊州區為高教、科研、文博功能區,紀南區為生態文化旅游功能區,沙市區為信息、金融、商貿等高端制造業、服務業及行政功能區,江陵縣為現代制造業及能源生產功能區,江南區為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及農產品深加工功能區。松滋、公安、石首、監利、洪湖按照衛星城市定位建設。
二是在交通布局上,力爭沿江高鐵、二廣軸線太南高鐵、荊岳城鐵、沿江貨運鐵路、蘭州—荊州鐵路、隨州—荊州—益陽鐵路進入國家規劃并及早落地建設。爭取江北高速東連(武漢外環)西延(跨荊州開發區長江大橋到松滋)等一級公路及早開工建設。加快荊州一類口岸及電子口岸建設,積極申報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進長江與江漢運河旅游、物流港口建設和鐵、水、公、空聯運交通設施、民航機場及通用航空中心建設,啟動虎渡河直達洞庭湖的高等級港口航道建設。。
三是爭取昆明至荊州油氣管道國家立項。規劃荊州石油儲供基地、煤炭儲運基地建設;布局跨區域輸電通道,在江陵、公安、石首建立總裝機不少于800萬千瓦熱電站,高起點、規模化發展太陽能設備制造及光伏系統集成等新興能源產業。
四是把荊州華中農高區建成現代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農業裝備研發推廣國家級示范中心。
(三)在完善機制上推進“壯腰工程”。
第一,建議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工中明確國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跨區域合作發展分管領導,落實責任人。省委、省政府有責任落實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已經明確規劃落地荊州的大交通、大產業投資項目落地荊州開工建設,有責任大力爭取涉及兩湖平原的國家交通、產業投資項目落地荊州。
第二,建議湖北省委、省政府落實省發改委及相關政府機構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跨區域合作發展的協調支持責任,進一步完善對接協調、對接爭取機制。
(四)在政策支持上保證“壯腰工程”。
第一,進一步完善“企業主體,保險擔保,銀行放貸,政府獎補”的金融信貸運行模式,加大省級融資投資平臺對荊州經濟發展的支持,對荊州融資投資平臺建設的支持。
第二,抓住“長江經濟帶”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的機遇,爭取金融證券業向荊州匯聚發展。大力支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扎根荊州發展,大力引進股份銀行落地荊州發展,大力引進外資投資荊州金融服務業發展,大力支持股票、各種基金、債券及資本投資公司進駐荊州發展,建立荊州完善的金融證券體系、金融服務產品體系、風險資本投資體系。
(五)在項目落實上提速“壯腰工程”。
一是支持爭取自由貿易片區或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落戶荊州。荊州口岸經濟的歷史淵源和交通區位優勢,具有建立自貿區或保稅區的上佳條件。
二是支持爭取長江中游煤炭交易中心落戶荊州。蒙華煤運專線鐵路在荊州與良好的長江大港對接,提供了非常理想的選址條件。
三是把荊州納入國家重點城市防洪工程建設范圍,將荊州主城區水系明渠連通復航工程作為其中的重要項目立項,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投資項目加快建設,使荊州的河流重新把城市盤繞起來,旅游、通航功能恢復起來。
四是支持荊州開展“國家級創新型城市試點”申報工作,積極引進一些著名大學、中央科研機構、央企落戶荊州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創業中心、博士后流動站、院士工作站,進一步完善荊州市科技創新主體。
五是支持荊州以信息化推動發展方式創新,大力發展以云計算、4G網絡為代表的新一代計算機、通訊與網絡設備制造業,打造中部乃至全國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地;以加快城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六)在實現目標上加快“壯腰工程”。
將加速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大遺址保護示范區發展,大力推進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示范區建設。
一是以工業4.0后現代理念推進產業發展,加速高端制造產業、高新科技產業、新型能源產業、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形成兩大工業走廊、兩大產業集中區。即:沿蒙華鐵路的荊公石工業走廊;沿荊松一級公路的荊新劉工業走廊;洪湖新灘—峰口產業集中區、監利容城—白螺產業集中區。
二是精心構筑國家歷史文化大遺址、包括荊州古城、八嶺山森林公園及熊家塚考古遺址公園等構成的精品文化旅游走廊,由洪湖瞿家灣、監利周老嘴及程集、石首天鵝洲及桃花山、公安黃山頭及三袁故里、松滋洈水及卸甲坪構成的精品生態旅游走廊,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同時,展示楚國賢相孫叔敖以來數千年荊州水利成就,建立一座水文化博物館;展示荊楚獨特農耕民俗,建立一座荊楚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展示楚國“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以來的音樂文化傳統,建立一座荊楚音樂文化博物館;展示荊楚大地耕讀傳家的厚學傳統,建設一座荊州教育博物館,開展荊州“文博城”工程建設。
三是加速互聯網、物聯網和其它網絡的組合發展,構建無縫對接的鐵、水、公、空聯運物流體系和完善的網上電子商務交易體系。大力發展社會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支持長江大學等普通高校發展,加強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名牌中學、重點學校及示范學校教育水平,振興荊州普通教育。突出建設宜居大城市的目標,以良好的政策、服務和環境吸引國內外房產商傾力投資荊州,積極推進荊州房地產業良性發展。
四是加強荊江流域水生態、水環境保護,對太湖港、內荊河等小流域實施生態清潔工程,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環化改造,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建設國家級洪湖濕地保護區、石首天鵝洲自然保護區及桃花山森林公園、公安黃山頭森林公園及松滋洈水濕地公園,打造國家級江漢運河生態城鎮帶、荊州主城區水網濕地生態公園、八嶺山國家城市森林公園、長湖自然生態保護區,爭取進入“國家生態補償示范試點市”重點支持籠子,把荊州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發展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