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訊(省兩會采訪報道組記者 陳思炎、熊傳東、賈冰、劉思宇、許靜嫻)“2012年以來,在省市的支持下,武漢高龍城自籌資金先后建成武漢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一期工程“百工坊”和二期“楚香漢味”,并重點擔當湖北省內的世界級、國家級和省市級非遺項目的傳承、生產、銷售、研究、旅游、活動和互聯網+等七項主要功能,達到了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帶動居民創新創業致富的目的。”1月31日,省人大代表胡明榮說,武漢高龍城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走出了傳統社會封閉式的傳承,承擔了政府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不管是從政治影響、社會影響和社區文化再造還是產業的轉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帶來了我省非遺文化保護和產業鏈的交織發展。但武漢高龍城現有有限的面積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游客的需要、不能滿足更多非遺文化生產保護的需要、不能滿足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其他項目入駐的需要。目前園區僅儲備有待入園的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達到180多個,加之全省還有很多很多非遺文化產業項目有意向入駐園區,但是現在卻無法安排這些項目入駐園區。為此,胡明榮建議:
1、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園”項目建設納入湖北省“十三五”重點建設文化產業項目。武漢高龍城三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園”項目已經進行多次考察和論證,完成了基本的概念規劃和設計,得到了省市領導和人大的支持和督促,但目前項目推進相對緩慢。文化產業不是能立桿見影的,不像鋼筋混凝土森林項目,而是一個生命周期非常長的產業鏈,如果政府不加大培育和支持,非遺文化這塊“活化石”將會變成“木乃伊”。希望省政府以及職能部門加大非遺文化產業發展步伐,把該項目定位為“十三五”重點文化產業示范項目,成立項目推進領導小組,加快打造中國最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孵化器。
2、將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納入文化扶持的重要內容。希望省政府能對武漢高龍城未來發展規劃進行深度調研和論證,尤其是武漢高龍城三期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園”,從充分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一高含金量珍貴資源著眼,借鑒國內外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政策和力度,盡早研究制訂加大我省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力度的系統性扶持政策,將非遺文化建設列入十三五期間重點財政支持項目,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園”盡快落地成長,打造一張真正國際化的非遺文化產業經濟增長點的新引擎。
3、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園”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不少非遺項目往往地處偏僻,傳承條件極差,甚至面臨失傳窘境。一個項目就是一個產業,一個產業不但能解決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還能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絕技絕活。建議省政府將該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在“離土不離鄉”的非遺傳承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有效帶動扶貧工作,徹底解決好非遺傳承乏力和扶貧載體缺乏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