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支持非公經濟,增強改革活力
1月27日,湖北省“兩會”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聚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會上,湖北省委統戰部負責人和均瑤集團、格林美、京山輕機、高德紅外等民營公司負責人詳細介紹了企業發展所作出的成績,并就“政府如何服務非公企業”、“民企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等問題,現場回答記者提問。湖北民企占全省經濟超半壁江山,企業家們認為,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湖北良好的環境,為政府作出的努力點贊。
湖北省民營經濟占“半壁江山”
“十二五”時期,湖北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以毎年超過1%的速度遞增,以近55%的份額穩穩占據湖北經濟的“半壁江山”。2015年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7%。與之相應的,民間投資成為社會投資的主要力量和強大引擎,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超過70%。
湖北省統戰部副部長曹立明介紹,在經濟新常態下,湖北省民營企業正從一般的加工制造業向高科技、高端制造、高品質服務和消費等領域邁進,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研發投入、專利數量大幅增長,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湖北省入圍中國民營企業五百強的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
“湖北省非公有制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得益于湖北環境、湖北態勢、湖北氣場,得益于廣大人民企業家的創新、執著、責任。”曹立明表示。
49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取消
湖北省始終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理念,出臺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政策,多舉措為企業發展“減負”。
據悉,湖北省正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僅剩274項,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49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政府基金暫停或取消。
曹立明介紹,湖北省“三證合一”信息共享平臺正式開通運行,工商、質檢、稅務三部門的391項數據5秒鐘就可以實現共享,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市場主體總戶數達到412.8萬戶,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
企業家為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點贊
“近幾年由于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京山輕機集團受到很大影響,我們一直努力在困境中求發展。”京山輕機集團董事長李健介紹,過去該集團局限于傳統機械包裝,面對新挑戰,將在傳統領域與新版塊結合,通過研發和收購,漸漸轉型。
除了企業的創新,發展更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去年底湖北省成立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以400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通過政府引導,利用市場力量,推動企業創新,我們都非常受鼓舞。”李健表示。
談及“如何解決企業資本難題”,李健表示,企業不要老用短期的錢做長期的事兒,要多種融資手段,保證利潤多層次,才能使企業平穩發展。“長江產業基金的成立,就是政府用長期的心態,給企業有機會做長期的投資,推動高端、核心產業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是企業發展機遇
“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湖北省政協委員、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認為,目前,全國經濟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是行業周期,經濟總是有起有落,企業需要加強思考,耐得住寂寞,是挑戰更是機遇。
要想做百年老店,還要應急謀遠。“要像吃飯種菜,吃在嘴里,看著鍋里,還要惦記菜園里種的是什么,什么可以移栽。”王均豪說,均瑤七八年培育新興產業,現在已經有了可以“移栽”的成果。
王均豪認為,經濟在經過高速發展后,如今正是經濟周期自然回落的過程。企業應針對市場需求,發展行業中高端產業,整合產業鏈,提供有效供給。
“供給側改革是要求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較低端形態向較高發展,未來是企業發展的機遇。”曹立明認為,目前經濟形勢下,企業家最大的挑戰是心態上的轉變,轉型升級現實提供了現實可行的路徑,將帶來無限機遇和挑戰。
創新動能強大為企業發展提氣
從一個撿垃圾、廢品的企業,到從湖北走向全國,影響世界,成為中國領先廢物再生循環企業。發布會上,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開華講述了公司如何通過創新升級、綠色發展,邁向世界第一梯隊環保公司的故事。
許開華說,2010年,格林美在荊門園區還只是一個年產值5億元的小園區。到了2015年12月,已經在荊門、武漢與仙桃三地建成了廢物再生循環產業園區,總投資30億元,年產能達70億元。成為世界領先的廢舊電池與稀有金屬循環利用、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報廢汽車循環利用企業。
這一切都是依靠湖北擁抱綠色發展、倡導“企業家老大”與“國有民營都一樣”的產業理念。
“‘綠色決定生死’是湖北的產業底線,所以我們在湖北發展廢物再生綠色產業,一路順風順水。‘企業家老大’的理念更是讓我們得到尊重,處處被高看一眼。”許開華說,在湖北,國有、民營企業被政府一樣對待,沒有不平等。“我不得不說:湖北省政府,很可愛。我們要理直氣壯地給湖北省各級領導點贊。”
面對經濟下行等壓力,應當如何破解?許開華認為,公司的機遇就是創新動能強大的湖北、綠色發展和供給側改革。未來五年,格林美要立足湖北,以“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起碼以30%以上的增長速度,突破性發展資源循環產業,成為世界第一梯隊的環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