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低空經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智能作業已經成為湖北田間地頭的新常態。麥田上空、柑橘園里、無人機培訓基地,一場探尋低空經濟與鄉村發展的互助變革正在悄然興起。
在荊州松滋的百畝麥田上空,最新款T100植保無人機正以四軸八槳的穩定姿態巡航作業。今年春管以來,松滋市共投入400臺農用無人機,同比增加近25%,作業效率大大提升。
低空經濟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
傳統春耕向“智慧春耕”升級
松滋廣袤田野上
無人機播種、智能農機穿梭
“新農景”生動呈現
眼下,正值早稻插秧時節,智能育秧、無人駕駛插秧等新科技投入春耕生產,一幅“科技春耕圖”正徐徐展開。
走進王家橋鎮黃金堂村的田野里,“突突突”的機械聲此起彼伏,兩臺無人駕駛插秧機沿著軌跡精準作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苗盤滑落,穩穩扎進泥里。

“去年一臺插秧機需要3人才能操作,如今只需1人上秧,數據自動摸底,后期管理更精準、科學。”無人駕駛插秧機的使用,既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人工,讓高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克貴高興不已。
與傳統插秧機不同,無人駕駛插秧機搭載北斗輔助駕駛系統,操作人員只需在平板車載終端完成定位和參數設置,系統便自行規劃最優路線,實現自動插秧,確保插秧行距、株距均勻。精準插秧作業使秧苗分布更規整,利于農作物后期生長,提高產量。
不遠處的合作社集中育秧大棚內,一盤盤綠意盎然的秧苗長勢喜人,經過20余天的優質培育,正在被運往田間。

“新建的大棚,可以培育800畝秧苗。智能化的設備管理,1個人就能全程一體化掌握。”何克貴介紹。新增的溫控系統,實時監測棚內空氣溫度與濕度、土壤濕度、光照度等參數,精準控制秧苗生長環境,為秧苗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近年來,松滋市農業部門大力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持續優化種糧補貼政策,調動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種糧的積極性。目前,全市早稻移栽面積約2.27萬畝,投入春耕生產的拖拉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農機設備超1400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