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民革六支部 甘金桃)“博愛·牽手”是民革中央一直致力打造的社會服務品牌,在牛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民革湖北省委會以貫徹落實民革中央開展的“博愛?牽手——關愛困難黨員”活動為契機,在民革全省開展“關愛困難黨員——小康路上不掉一個”活動,切實把民革組織的溫暖和關懷傳遞到每個困難黨員身上。
共享發展成果,發揚民主黨內互助的優良傳統,在2021年春節來臨之際,民革中央通過中山博愛基金會繼續開展“博愛?牽手” 關愛困難黨員活動,希望困難黨員增強信心,早日擺脫困境。民革六支部老黨員、報告文學作家楊豪也作為困難黨員之一。2月5日,省政協副主席、民革省委會主委王紅玲,省委會專職副主委、省政協副秘書長陳邦利等省市民革領導代表民革中央,看望和慰問了民革六支部老黨員、作家楊豪同志。
長期以來,楊豪同志堅持三農問題報告文學創作,寫出了很多優秀作品。其中《農民的呼喚》在《當代》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先后被數十家刊物轉載,并被中國作協創研部收入《1999年中國報告文學精選》一書。《中國農村教育現狀憂思錄》在《報告文學》雜志2000年第八期頭條發表后,又被《2000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收集。其《中國農民大遷徙》獲2007年“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長江,憂患的母親河》出版后,人民網、新華網、今晚報、長江商報等30家媒體推介,長航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書記黃強到會祝賀。 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城鄉大裂變》,入選全國百家出版社征集推薦的“鄉村振興與扶貧扶智”主題出版物書目。社會效益有了,卻沒有經濟效益。《中國扶貧報告——精準扶貧濟蒼生》再次獲2017年“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篇目” 和湖北省委宣傳部“精品文藝工程”獎。他的創作始終堅持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生活,關注民生,關注底層,肩負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持把憂患意識,把一個作家的良知放在第一位。
但由于稿費偏低,僅靠稿費生活的楊豪還陷入貧困狀態之中。如他寫的長篇報告文學《城鄉大裂變》從創作到出版前后用了三年時間,僅得版稅4300元,花了1000元購書送人,僅得3300元,不足農民工一個月的收入,更不如歌唱家一個小時的收入,這是一個作家的悲哀,更是一個明顯的“腦體倒掛” 的社會分工收入不公平,今后會逐步改變。
同時,正因為創作辛苦,為了多出作品,自加壓力,高強度和高負荷地創作,有時下鄉調研,有時整日伏案寫作。由于久坐,落下腰間盤突出和三高病癥,一年四季不斷藥,由于是慢性病,住院時間少,吃藥時間多,加之未享受城市醫保待遇,吃藥都是自費,本來經濟困頓更是雪上加霜。
“作家稿酬太低,版稅也不太合理。著書難為稻粱謀,有的作家不得不去寫電視劇,我們叫'碼頭扛大包'!”在2018年“兩會” 上,上海代表團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代表、文匯報社特聘首席編輯潘向黎建議,對稿費征稅制度進行改革,對稿費進行免稅。
潘向黎說,以前,中國作家每篇文章的收入是美國作家的40分之一。作家5萬到10萬字的收入,還不夠請朋友吃一頓飯。當然,這種現象現在改變了。一則稿費有所上調,現在千字100到500元不等,比80年代千字30-100元要好一些,個別文學刊物,能達到千字千元。
作為民革黨員,楊豪同志也履職盡責,寫出了很多優秀提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監督作用,為政府建言獻策。
今年,民革省委會貫徹落實民革中央要求,在民革全省開展的“關愛困難黨員——小康路上不掉一個”活動,旨在摸清全省困難黨員底數的基礎上,精準施策、對癥幫扶,號召民革各基層組織時刻關注困難黨員,把他們的所需所盼放在心上,主動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積極為他們聯系社會援助,切實讓他們感受到民革組織的溫暖。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