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7月7日電(方政軍 姜公映)7日閉幕的第五屆法治社會?長江(國際)論壇“社會治理法學50人談”,以新時代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構建為主題,達成共識,圓滿收官。
這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法學》雜志社引領,在中國法學會、中央政法委基層治理局、湖北省委政法委、湖北省法學會大力支持下,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承辦,國內40多所高校院所、130多名專家和國際檢察官聯合會主席詹姆斯·漢密爾頓夫婦,香港大學江樂士(英籍)教授等著名國際友人出席。大家深切主題、釋疑解惑、在學術方向上提供了智力支持。
關于新時代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的研究討論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社會治理法學的緣起、理論指導、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法學相鄰學科關系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社會治理法學的理論、價值及其時代意義展開了熱烈爭鳴。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法學學科召集人、我國著名法學家張文顯教授強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以及構建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人才體系的系列指示,是構建中國特色法學“三大體系”的基本遵循。他強調指出,推進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研究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是助推中國特色法學“三大體系”的急迫需求。他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提出推動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構建的20個理論命題表示高度贊同,要求法學學術共同體以時不待我的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組織協同攻關逐步達成理論共識,并以新鮮理論成果推動和繁榮新時代“新文科”的發展。如何創造性地加快構建法學學科“三大體系”,他提出需要從傳統學科轉型升級,發展新型學科,創建立法學、檢察學、審判學、司法管理學、綜合執法學、法律監督學、法治評估學,支持交叉學科社會治理法學、網絡社會治理法學、金融法治等等實施體系的創新。
長江學者張新寶教授認為,建立核心范疇、確立理論命題是構建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一體建設是在開拓新時代中國特色治理道路、制度、文化、實踐的進程中亟待回答的重大課題,在“三位一體”建設統籌推進的宏大敘事中,需要理論界與實務界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國家、政府、社會理論寶庫中尋找智慧的“鑰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治理制度實踐進行創新性挖掘,形成一系列核心范疇,共同一致回答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
原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尹漢寧在發言中認為,“三大體系”的構建是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都需要高度重視的基本問題,且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學術體系是建立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前提,學科體系是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基礎,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的表達方式。他從上個世紀初、到40年代中國知識界發生的“現代性與民族性之爭”“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文化文藝民族性的論戰”三次論戰進行思考,提出社會治理法學作為一門根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法治實踐的學科,其“三大體系”的構建可以從三個維度突出中國特色:一要注重中國自身的國家建設發展歷史,對中國悠久治理文明進行創新性挖掘,從而突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實踐。二要注重當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仍然處在成長期,社會治理法學要緊密聯系這一特定歷史時期而開展相關研究。三要注重社會倫理在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法治中的傳承,突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法治實踐中的功能與作用。
圍繞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理論指導與基礎理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研究中心負責人徐漢明教授提出,社會治理法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管理職能、實施機制、管理途徑、法對社會作用等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法治理論實踐為指導所創建發展的,有著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法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以基層社會治理為重心”“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市域治理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法學”等都是根植于社會主義治理豐富實踐,在對數千年治理文化進行創新性挖掘,對域外治理文明成果進行創新性轉化過程中所形成的最具原創性、標識性的范疇體系。
圍繞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觀點、新命題新論斷、新策略新戰略的理論概括,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汪習根教授認為,社會治理法學是關于社會治理法的學科體系,其是一門以法學為理論基礎,以公共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為理論支撐,以社會治理法和社會治理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實踐應用導向的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凝練社會治理法學核心范疇,加快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構建,關系到“法治社會”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及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法治社會”的法律體系、實施體系完善以及新時代“法治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
在社會治理法學學科規劃建設與卓越人才培養方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齊文遠教授認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由“管控”“管理”向“治理”轉型跨越的曲折發展進行深入挖掘,對新時代社會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進行創新性提煉,適應與之相適應的法學學科建設要求,破解傳統法學學科設置單一,學科“三大體系”不能有效回應社會治理豐富實踐的急迫要求,不僅是加快推動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重大使命,更是構建社會治理法學新型學科體系的首要任務。“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是包括社會治理法學學科在內法學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發展的天職。
第五屆“法治社會?長江(國際)論壇在經過領導嘉賓致辭、主題報告、分論壇演講討論之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發展戰略研究院負責人徐漢明教授作本屆論壇綜述。他說,與會代表圍繞論壇主題和分論壇議題發表精彩演講,通過學術觀點的交流交鋒交融,使論壇的學術氛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是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一次促進會,是理論型構完善的推進會。本屆論壇主要劃分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專題研究”四個專題進行研究討論,并且形成了共識。
——關于新時代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的研究。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作為凝練、表達和描述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道路、制度、文化、理念、實踐的新型交叉法學學科體系的構建與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社會機制、經濟結構、科技水平決定了學科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規模,社會需求成為學科發展不竭的外部動力源泉”。
——關于新時代社會治理法學學術體系的研究。專家們表示,學科體系是以學術體系為內核、話語體系為支撐、學科構成為所表達的科學知識系統。回答構建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科學之問,其標志在于是否準確揭示了社會治理法治道路、制度、理論、實踐的質的規定性,形成一系列有關治理理念、觀點、原理、學說、思想、理論、知識、學術,等等。
——關于社會治理法學話語體系問題研究。它以民族語言的形式集中表達了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關于法治理念的理解,并擔負著辯護真理與合法性的宏大理論話語。
——關于社會治理法治專題研究。社會治理法學不僅包含一套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也包含社會治理法治的具體問題,其是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的邏輯延伸與外在表達,兩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申祖武副校長作本屆論壇閉幕致辭。他說,“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維度,而“法治社會”建設面臨領域面臨諸多短板。社會治理法學作為以法學理論為基礎,以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理論為支撐的新型交叉學科,也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抓手,尤其要在“三大體系”上下功夫,在重大研究成果方面貢獻更多的解民憂、促民生、護民利。本屆論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簡稱“三大體系”)為指導,以助推法學“三大體系”建設,培養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帶動社會治理法學“三大體系”的構建發展為主題,以新中國法學教育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重大成就、基本經驗、機遇挑戰、時代方位、歷史使命為試點,助推社會治理法學創新發展,助推我國法治建設。論壇期間各位專家學者對“法治社會”問題的深度探討,必然能夠對凝練社會治理法學核心范疇和完善法治社會的法治體系起到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