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武漢6月23日電(方政軍丁新兵金木)湖北浮橋河國家濕地公園南崗村貧困戶陳勝珍新近領到工資后,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感謝回鄉創業青年陳明林。
陳明林是浮橋河濕地公園南崗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兒時的貧窮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個性。2000年,面對貧困艱辛的生存環境,陳明林離開家鄉南崗村闖世界,進入廣州一家服裝廠打工。經過10年磨礪,陳明林實現技術、管理經驗雙豐收,他于2010年在廣州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加工廠。
憑著過硬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企業規模迅速狀大,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從一位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蛻變成為一個小有成就的私企老板。
2015年,陳明林回鄉過春節,看到家鄉的交通變暢通了,村莊變秀美了,但是還存在著不少貧困戶無產業,一些人因父母年紀大,無法外出打工。在廣州發展的他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綠水青山,總感覺一人富不算富,應該先富幫后富,自己要為家鄉做些貢獻,要讓家鄉的父老鄉親既有綠水青山,又有金山銀山。陳明林萌發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2016年年底,他毅然放棄廣州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回到家鄉南崗村投資100多萬元創辦了俊杰婚紗加工廠,主營婚紗來料加工業務。
工廠順利建成,招工并不順利。陳明林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優先入廠的目標。誰知,招來的貧困戶勞力和脫貧戶勞力,多數人都不會制作婚紗,雖然經過崗前培訓,但是加工出來的婚紗不符合質量,有的一件婚紗返工多次仍不合格,導致損失不小、成本擴大,客戶也不滿意。
面對即將夭折的工廠,面對貧困鄉親渴望的眼神,陳明林卻說,一定不能放棄,要堅持。
寧愿多花時間培訓,也要確保貧困戶的勞力一個也不減。陳明林利用原來的廢品作教材,親自授課。為了讓鄉親們聽得懂、明白快,他少講理論,主講實際操作技能,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作解釋。陳明林堅持邊授課邊實踐,講一項讓鄉親們親手試練一項,發現不到位的及時輔導。有的人反復實踐3-4次還不到位,覺得不好意思,想離崗。陳明林卻耐心地勸說,熱情地鼓勵。工廠終于正式實現首批流水線作業,20名技術“尖子”成為流水線操作工。其中,一部分是昔日的“泥腿子”和有名的貧困人員。
與此同時,手工作業也招工了。陳明林仍然把貧困戶作為重點招工對象,先后招收了19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勞力。對于特殊情況不能離家的人,陳明林安排他們將原材料拿回家按標準在家手工制作,實行計件工資,一個月也能掙3000多元。如果說原先是把扶貧車間建在村頭,那么現在是把工位建在貧困戶的家里。
貧困戶陳文福,80多歲的母親長年患病,兩個小孩讀書,去年一月又因車禍右手骨折,一家人無經濟來源。陳明林在家門口辦廠后,其妻子在該廠務工,一個月掙3000多元,加上精準扶貧,終于解決了生活難題。
如今,陳明林的婚紗廠呈現產銷兩旺勢頭,產口直銷廣州等地。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止步。前不久,陳明林又投資10余萬元,在原廠房上增建了一層新廠房。他計劃下半年再籌資新建一套生產車間和一座倉庫,并成立產品開發部,自主研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再新增加100多個就業崗位。他爭取為家鄉父老鄉親尤其是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地務工崗位,為鄉親們奔小康創造條件,也推進自己的事業快速向前。
一花引來百花開。陳明林的事跡被湖北浮橋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宣傳開后,轄區內流動黨員、在外能人中想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今年春節期間,黨員周靜也回鄉了,流轉土地150畝,發展經濟林種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貧困戶也激發了內生動力,紛紛根據自己的實際大膽創業。如浮橋河村貧困戶彭真和流轉土地30畝,種植中藥材,貧困戶曹勁松則流轉土地10余畝種植起大棚蔬菜,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