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別山巒,晚霞余輝,暮靄如煙。村民劉夢文和妻子周曉華,后腳趕前腳,進門一碰頭,不覺愁上心頭。回家路上,倆人各接了兩個電話,分別是二伯的兒子接媳婦、三舅的孫子做十歲、表妹的兒子抓周、大姑的外孫取學。算下來,趕禮要花一千好幾。
恰在此時,有人敲門。只見村小學退休的王老師,手里拿著一個大紅請帖,倆人心里直打鼓。
王老師一席話,卻讓他倆轉憂為喜。原來是村里成立鄉風文明理事會,推舉王老師當了會長。王老師拿的請帖,是來聘請劉夢文做紅白事宜分會的會長,為村里婚喪操辦立新規。
移風易俗,從我做起!6月上旬,羅田縣九資河鎮鄉村舞臺上這一幕方言小品,贏得臺下村民滿堂彩。
劇中的鄉村文明理事會,作為羅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領頭羊,正在大別山麓導演著一幕幕比舞臺上更為精彩的活劇。
立道德標桿,270多家鄉風文明理事會帶出淳樸民風
2018年5月,九資河鎮河西畈村的村民微信群里,一篇報道引出一場熱議。報道的作者是該村鄉風文明理事會會長陳慶如,說的是村民陳立的兒媳婦梁春妮的幾個小故事。
陳立的老伴60多歲了,一天早起,忙完進屋,就見兒媳梁春妮端著一碗雞蛋面送了過來。婆婆愣住了,不年不節的,吃啥雞蛋面呀?媳婦笑吟吟說,“今天是您老生日呢,吃碗長壽面,圖個吉利呀!”婆婆回過神來,一陣暖意引出兩行熱淚。
又一次,陳家為屋后三棵茶樹與鄰居起了糾紛,互不相讓。春妮就給公公婆婆講“六尺巷”的故事。婆婆說,“我們爭下來,是為你好呢。”春妮說,“千好萬好,不如鄰里好!”聽了媳婦的勸,公公婆婆主動讓步了。鄰居得知情由,受了感化,也讓了。三棵茶樹,見證了兩家從相爭到相讓的一段佳話。
報道轉發,微信群里一片點贊。夸媳婦,贊公婆,好人好事,線索不斷。村鄉風文明理事會因勢利導,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展“講凡人小事、評道德模范”的活動,一下子推出90多名好村民。理事會好中選優,評出9名道德模范,分別在微信群和文化墻公布他們的照片和事跡。村民們自發捐款成立精神文明基金會,表彰和獎勵先進典型。一時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在全村蔚然成風。
河西畈村的鄉風民風變化,是羅田縣農村的一個縮影。該縣針對農村一度出現的道德滑坡現象,自2017年起廣泛開展“文明引鄉風、文化鑄鄉魂”主題活動,各村推選新鄉賢,組建鄉風文明理事會,通過挖掘“微”典型、講好“微”故事、打造“微”平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河鋪鎮石頭板村,是一個偏遠的貧困村,百米寬的新昌河穿村而過,村小學就在河西岸。河上沒有橋,河東的孩子上學就得蹚水。代課老師唐高群,因左肋骨先天缺失導致馱背。但就是這位馱背老師,每天兩趟背著十多個小學生過河,從20歲背到45歲。25年中,他受過傷、落過水,孩子們卻從未出過事。該縣抓典型、立標桿,把唐高群推上了“中國好人榜”。
兩年來,羅田農村270多家鄉風文明理事會,組織村民自評、群眾互評、村民代表集中評,宣傳表彰了一大批身邊好人、孝善之星、厚德鄉賢。其中近100人獲縣級道德模范稱號,20人被評為省市級道德典型,5人獲評全國道德楷模。
德者享尊,群眾效仿,羅田縣民風返樸歸淳。2017年和2018年,該縣刑事案件同比分別下降23%和20%,民事糾紛分別下降15%和19%。2017年,羅田縣獲評全國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
造精神高地,237支文藝宣傳隊唱響百姓舞臺
羅田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是等靠國家扶,還是擼起袖子干?
勝利鎮周家垸村村民周伯春,已年滿75歲。兒子十年前病故,兒媳改嫁,孫女11歲,還在上小學。老伴也70多了,腰椎三節骨質增生,行走不便。要說難,周伯春比村里誰家都難。但老人人窮志不短,去年養羊25只、養豬1頭、養雞20多只,獲產業扶貧獎勵5000元。勞動苦干配合黨的好政策,老人一家從貧困戶出列。在群眾大會上,老人深情喊出一句話:扶貧不是養懶人!
這個聲音引起縣委書記汪柏坤深思:精神不脫貧,永難除窮根。聯想到活躍在廣大鄉村的廣場舞和散落在各鄉的地方戲,一個構想應運而生:一村組建一支文藝宣傳隊,打造農村精神高地,補齊精準扶貧的精神短板。
黨組織倡導,老百姓呼應。幾年間,237支文藝宣傳隊從各鄉村冒出。鍋臺邊的大媽,轉身為舞臺新秀;田間漢子,也能上臺傳唱羅田“好聲音”。縣劇團30多個演員、文化館16名館員走村串垸,輔導編排,鄉土文化細胞被迅速激活。
勝利鎮委宣傳委員雷捷、文化館館長曾憲華受周伯春脫貧故事的啟發,與紙棚河村村民金東海一起,創作方言小品《懶漢脫貧》。節目亮相,引起轟動;遠鄉近村,爭相請去表演;“扶貧不是養懶人”的聲音,在羅田山水間激起陣陣回響。
隨著精準扶貧有力推進,羅田縣委宣傳部去年組織全縣深入開展“真心實意謝黨恩、自力更生奔小康”主題宣傳活動。各村文藝宣傳隊聞風而動,創作出一大批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歌頌扶貧工作隊業績、表彰自力更生的脫貧典型、反映扶貧帶來鄉村變化的文藝節目。一座座百姓舞臺,一片片精神高地,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輸送強大精神動力。
去年,羅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39元,同比增長10.4%;98.6%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98.47%的貧困人口出列。該縣也正式獲批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
破陳規陋習,329個評比小組“評”出美麗鄉村
2017年3月,鳳山鎮鯰魚丘村55歲的晏菊梅和村干部杠上了。她家房前屋后,又是豬圈又是牛欄,加上車棚和廁所,常是污水一片。村民路過,遠遠就捂著鼻子。
創美麗鄉村,村干部決心拆“五小”,抓“五改”,動到晏菊梅家,大娘死活不依。村支書陳少秋繞個彎子,把大娘的在外做生意的兒子找回做工作。
兒子說,“媽呀,我上次帶來幾個朋友,想留他們吃個飯,您知道人家為啥都走了?”
“為么事呢?”媽問。
“您看,這房前屋后,牛屎豬糞一大堆,人家咋能吃得下飯喲。”
“幾十年不都這么過的嗎?”媽說。
“時代不同了,媽”,兒子勸道,“您要給我面子呢!”
兒子的話是媽的開心鑰匙,頂門杠撤了。
如今的鯰魚丘村,牲畜集中養殖,垃圾分類處理,家家窗明幾凈,處處鳥語花香,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曾幾何時,臟亂差是困擾羅田農村環境的頑癥。柴亂堆、屋亂搭、農具亂放、垃圾亂倒,好些農家,房子外觀光鮮,室內一片狼籍。
怎么管?羅田念好一字經:評!
2017年4月,九資河鎮河西畈村組成環境衛生評比組。評比組定規立標,村民討論通過。5月1日,第一次評比開鑼。
全村300多家,評比組逐戶檢查。3天后結果公布:最清潔戶31家,清潔戶188家,不清潔戶88家。于是,各家各戶,就分別掛上了深紅、粉紅和黃色三種牌子。
黃牌掛在門上,尷尬掛在臉上。鄉里鄉親,誰不顧個面子。評比結果發到微信群,在外打工的子女親朋,也覺著臉上掛不住。知恥而后改,長年的陋習逐漸被打破。
當年,河西畈村檢查評比5次,不清潔戶一次比一次少。到年底,掛黃牌的僅剩6戶。
羅田農村,過去村民做屋、結婚、添子、祝壽等等一度盛行請客送禮風。酒席過后,一次性碗筷遍地撒落。河鋪鎮林家咀村支部組織修訂村規民約,規范紅白事宜辦理范圍和標準,并統一購置碗筷,消毒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具從此絕跡。有關部門向全縣推廣這一做法,白色污染被有效遏制。
近年來,羅田有329個村組成環境衛生評比組,評掉了多年陋習,評出了鄉規民約、文明新風。各鄉鎮不失時機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建立健全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三級運行機制,形成長效管用的衛生管理模式。
山青水秀,艷陽高照,鄂東羅田鄉村處處盡顯純樸本色。(胡列 劉世民 方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