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斯里蘭卡友好交往已有1600多年歷史。法顯赴斯游學,鄭和數度到訪錫蘭,錫蘭王子定居泉州……一段段佳話,宛如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中斯友好交往的歷史畫卷上。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中斯人文交流駛入快車道,亮點紛呈。
“鼓勵更多斯里蘭卡人學習漢語”
“絲綢,瓷器,國旗……”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市中心一座三層小樓里,傳來學說漢語的稚嫩童音,一群斯里蘭卡小朋友正在專心致志學漢語。斯里蘭卡蘭比尼孔子課堂負責人阿瑪拉吉告訴記者,他們都是自發來學習漢語的學生,大家對學漢語的熱情越來越高。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當代語言系就制訂了漢語教學大綱,開始了漢語教學。2011年,斯里蘭卡教育部正式將漢語納入公立學校教學課程體系,多所高校開設漢語必修和選修課。近年來,斯里蘭卡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凱拉尼亞大學孔子學院為此專門開設了初、中、高級漢語課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學習漢語已成為斯里蘭卡的時尚。凱拉尼亞大學孔子學院斯方院長柯瑪麗告訴本報記者,斯國內僅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就為當地數萬名學生提供了漢語學習機會。
斯里蘭卡學校和各類機構舉辦的漢語培訓班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科倫坡大學執行校長拉克什曼·迪薩納雅克表示,該校已推出多期針對不同人群的漢語培訓班,效果良好。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建設給斯里蘭卡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近年來,到斯里蘭卡旅游的中國游客越來越多,斯中兩國經貿合作日益密切,斯不同領域都需要漢語人才。“我們鼓勵更多斯里蘭卡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拓寬就業渠道,深化兩國人文交流。”
“讓斯里蘭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向斯里蘭卡人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我要讓斯里蘭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斯里蘭卡人何太虛告訴記者。他的故事或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文化的吸引力。
“我年輕時曾到多個國家游歷,發現還是中國文化最吸引我。”2012年,何太虛辭去待遇優厚的斯里蘭卡中央銀行的工作,赴中國學習。2015年,從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畢業后,何太虛回到斯里蘭卡傳播中國文化。2015年,其著作《東游記》出版,講述斯里蘭卡與中國的關系。“這本書試圖探索斯里蘭卡與中國在文化和經濟上的聯系。我要告訴斯里蘭卡民眾,我們為什么要‘向東看’‘向東走’。”
2017年,何太虛出版了一部有關斯里蘭卡歷史的書,盡管聚焦斯里蘭卡發展,但書中講述的更多還是中國發展的經驗故事。之后,他用僧伽羅文出版了介紹中國歷史的《先秦時代》,并翻譯出版了中國宋代作品《太平廣記》。此外,何太虛應斯里蘭卡《島報》約請,在《島報》上開設專欄,將中國的《三十六計》翻譯成僧伽羅文,每一計都配兩個小故事,一個中國古代故事,一個世界當代故事。“現在很多斯里蘭卡媒體提出讓我開設介紹中國的專欄,我都快有點忙不過來了。”
“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的發展進步中得到啟發。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意識到,要想真正獲得發展,必須在融入世界的同時,堅定不移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這也是斯里蘭卡人追求的。”何太虛強調。
本報記者在斯里蘭卡采訪時看到,從中國企業工地的工人到孔院學生,從學者到政府官員,斯里蘭卡像何太虛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在中國企業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自發學中文,學中國禮儀,中斯人文交流的基礎越來越厚實。
“斯中合作一定能實現互利共贏”
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漢語熱持續升溫,來斯中國游客持續增長。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斯中友好組織成為推動中斯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斯里蘭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樂利文告訴記者,2018年,文化中心進行了35個項目、73場次活動,涵蓋演出、展覽、講座、教學等不同形式,直接參與人數超萬人。斯里蘭卡旅游部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來斯里蘭卡旅游的中國游客超過26.5萬人次。在科倫坡等主要城市,從商店到賓館,從機場候機樓到地標性建筑,處處都有漢語標識。
科倫坡視覺與表演藝術大學舞蹈與戲劇系主任達亞經常參加這些活動。“藝術超越國界。當中國音樂響起來,中國舞蹈跳起來,盡管不懂漢語,我也能明白這些音樂和舞蹈背后蘊含的情感。”
中斯人文交流機制不斷完善。2016年7月,中國語言培訓中心在斯里蘭卡青年團丹布拉培訓學校成立。同年8月,中國為斯里蘭卡15所公立大學設立“中國大使獎學金”。中國每年還向斯里蘭卡提供1300多個赴華學習、培訓的名額。
中斯人文交流領域不斷拓展。除了漢語教學和旅游等內容外,中斯在科技、海洋等領域的合作也方興未艾。2014年以來,兩國在斯合作開展鄭和沉船水下考古項目;2015年,中斯科教聯合中心在斯盧胡納大學成立;近年來,中國科考船多次在斯停靠交流……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程學源表示,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斯人文各領域友好務實合作不斷推進,夯實了兩國友好民意基礎,促進了兩國共同發展。斯里蘭卡總理維克拉馬辛哈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期待兩國深化人文交流。“這不僅能夠促進兩國人民的彼此理解,還能使我們的友誼之路越走越寬廣。斯中合作一定能實現互利共贏。”
(本報科倫坡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1日 03 版)